English

简体中文English
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服装风潮:时尚莫过“的确良”
时间: 2024-02-25 作者: 媒体聚焦

  奇怪的是,商业部分明知纱卡积压,却持续许多调进。市纺织品公司说出了苦衷:纱卡和棉布相同,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,工厂产出了,商业部分就得收买。其实纱卡跟府绸,都是市第二棉纺织厂用相同的纱织成的,出产纱卡的设备只需稍加修正,就可以织府绸。纺织品公司早就向厂方提出调整,但大半年曩昔了,织机一台也没有改。那么,纺织厂为何需求坚持出产滞销种类呢?本来纱卡的产量比府绸高,如果把纱卡改为府绸,工厂的产量削减,企业就评不上先进,工人就拿不到奖金。

  相似“的确良”产销违背的怪现象并非个例。其时,我国还没有商场经济概念。企业依照上级下达的方案和使命出产,不是依照需求出产,至于产出的东西有没有人要,企业不关心。这也导致了遍及的产销不对路。

  改革开放的到来,敏捷打破了闭门出产。1979年12月5日,本报头版刊文《逐渐树立为满意人民生活需求而出产的正确思维》,报导了纺织部分的改变:曩昔产量低的种类不干、出产难度大的不干、花样多的不干,现在开端考虑商场需求,确认不同种类的增产、减产、停产。市第二棉纺织厂从前一年调整不了几回种类,织机很少翻改,现在每月都要调整种类,翻改机台。

  感受到年代奇妙改变的还有榜首拨闯商场的人们。大新纺织品公司总经理王玉清回想:1980年代初,他领着几个待业青年开起了绸布店。其时市民还要凭票买布,买一米“的卡”,需求6元多现金和3寸布票。他看准商机,买了白色“的卡”布,自己送到印染厂加工再拿到店里出售。因为削减了中间环节,这样的“的卡”一米只卖3.6元,并且不需求布票,一天卖了好几万元钱。没想到这被认为是典型的“投机倒把”行为,正等待处理时,统购统销方针撤销,国家定调“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商品经济”,这才免了牢狱之灾。(2004年8月19日,《北京日报》12版《与商场经济》)

  进入1980年代,棉花比年增产,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代末增长了三十多倍,纺织品出产现已可以很好的满意老百姓需求。从1982年开端,国家接连对部分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,敞开供应,从前绰绰有余、无比金贵的布票一时间“家家有余”。1981年11月、1983年1月,国家结合实际成本的改变,接连两次大幅下调“的确良”、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,曩昔价格昂扬的“的确良”变得经济实惠。

  在绵长的韶光中,服饰早已逾越了穿衣装扮的含义,成为了红瑶妇女取得社会认同的重要依托、标识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标志。但今日,在外界的商业文明的冲击之下,红瑶的传统服饰文化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危机,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多,许多女子抛弃了传统服饰,也不再蓄留长发。商业瓦解了部分曩昔的族群认同,好像也在重构新的族群认同。

技术支持:网站地图